大家都在忙碌着挣钱,因为人消费的一切物品和服务都要用钱来换取。很多人把钱作为财富的象征,说某人有多少多少钱,这就意味着他多么富有。可见,人们是爱 钱的,至少不反感。但是,如果社会上钱突然多起来,那就意味着属于个人的钱相对减少了,这时,人们就会开始讨厌钱。
1923年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,由于货币急剧贬值,工人领薪后赶紧跑向市场购买物品,因为晚买几分钟,物价就会上涨一大截,甚至为买一条面包要推一车钱。这时的钱就成了烫手山芋,没人愿把钱留在手中,有了钱赶紧换成实物。
持续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,用百姓的话说就是“钱毛了”、“钱不值钱”了。货币作为可以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,在供需关系上与其他商品一样, 供给量过大就会导致这种商品贬值,也就是说,超量发行货币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,正如美国经济学家、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·弗里德曼所认为 的那样:“无论如何,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。”
由此可见,要想保持物价稳定,货币发行量必须与社会产品与服务总供给一致,也就是说,GDP增加多少,就向流通领域新投入等量的货币。打个比 方,一个经济体内去年生产100件产品,今年预计生产110件,产出增加10%,货币总量就要增加10%,这就保持了币值的稳定。如果货币投放量超过 10%就导致通货膨胀,少于10%就导致通货紧缩。